在上个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查氏名村婺源凤山之概述,此篇文章主要说的是源流与人文。

明代人戴廷明、程尚宽撰写的《新安名族志》载:“查出素仲平王,封少子康於於夏阳,以国为氏,世居河内县,传至唐河湖参议之裔曰师诣,从九江匡山药炉源徙宣城,转徙篁墩,官至游击将军、折冲都尉。一世曰昌士,唐吉王长史。三世曰文徽,历官工部尚书,迁休宁;弟父徵,官至歙观察使,居婺源”。另一版本作:“查出姬姓,后稷之后,曰延,食采于查,因氏焉。唐有师诣者,自九江匡山药炉源徙宣城,乾符间避黄巢乱,复徙歙之篁墩,官至游击将军,折冲都尉。二世曰昌,子文徵,文徵居休、婺。”在“查·凤山”条下还载有:“南唐观察史曰文徵始居婺治之西,与婺主廖公平极相友善,今有查公山、廖公泉名迹存焉。子曰元修,再徙凤山。元修子曰甄,无嗣,以文徽之曾孙曰永之入继焉,仕至龙溪尉。十一世曰体仁,仕宋光州助教;曰文玉,为岳州助教。十三世曰懋简,为常州教谕;曰必正,丰财乐施,置有田产直抵汪阴,曾孙云龙因徙于彼。十六世曰庆逢,为弋阳令。十七世曰仪昭,为淳安教谕。十八世曰元同,为融水令;曰君宝,迁浙之海宁。十九世曰仲谦,仕广州,挚幼子元复遂居于彼。二十一世曰士荣,仕武昌县。二十四世曰联芳,嘉靖戊□贡授宁海州教谕。”

凤山查氏枝繁叶茂,形成了十三门支派:查村北门,祀安宅公,号清立堂;里门,祀宽仁公,号忠孝堂;四房,祀震轩公,号经义堂;坞头,祀公齐公,号喻义堂;西门,祀骅公,号敦叙堂;下麻榨,祀骝公,号祗遹堂;上麻榨,祀文泾公,号彝训堂;漆屋,祀立泰公,号彝叙堂;三房,祀立中公,号壬林堂;八房,祀永辉公,号尚义堂;七房,祀永显公,号敦睦堂;平坦,祀安宪公,号余庆堂;沱口大门,祀安祥公,号叙伦堂。

关于查氏从凤山迁浙江海宁的史实,《婺源查氏族谱》的记载是查氏十七世祖查瑜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携妻儿离开婺源凤山始迁的。他们顺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道来到杭州嘉兴落脚。不久,查瑜发现离嘉兴几十里远的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一带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与故里一般,且龙山与祖籍凤山名称相对应,故又迁到海宁龙山之东定居,成为查氏迁海宁始祖。明清两代,海宁查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名臣文苑,出类拔萃,如查慎行、查穆旦、查济民等等。康熙帝称其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当今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就是祖籍凤山的海宁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3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查氏迁海宁始祖查瑜迁居海宁后,其后人与祖籍浙源凤山来往密切,据《海宁查氏族谱》载,其字辈排行“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仁,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再光”,根据字行,金庸系查氏39世良字辈。

金庸先后就读于嘉兴中学、衢州中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东吴大学法学院。先后担任记者,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第一大报《明报》,1955年至今,先后创作了十多部武侠小说,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现任香港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庸与祖籍地凤山村来往密切,对家乡甚是挂念。1995年亲笔给凤山宗亲写了回信,自称“族叔”,信的全文如下:

传宦族侄:

九四年五月来函收悉,因俗务缠身,加上办公室搬迁,久未作复,甚感抱歉。

来涵中所提及查氏宗族渊源,我甚感兴趣,然而对家族历史我没有太多研究,所知有限,但根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年自婺源迁浙江海宁,故我们应是本家。

谢谢你向我提供查氏家族资料,望以后多作联系,匆此顺祝。

新春大吉

族叔查良镛

九五年二月五日


县、乡政府几次派人拜见金庸,并约定适时来凤山老家探亲。2003年,金庸又亲笔给婺源县人民政府写信,建议县政府拟命名的“金庸路”改名为“才士路”,并表示在他百年后,如果“故乡领导眷爱加哀,或可将此路改名为金庸路”。2018年10月30日,金庸离世后第五天,婺源县便命名了“金庸大道”,以示永久纪念。

金庸亲笔信影印件

凤山村历来重视教育,村中建有诸多教育舍馆与机构,至光绪止,村人通过读书科举而入仕者很多,查姓中进士12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33人。凤山历代进士、官员有:

宋:查文徵,南宋宣歙观察使。查元修,太常寺太祝(九品)。查陶,御史,工部尚书。查永之,尤溪县令。查逢庆,弋阳县令。

明:查士荣,永乐年间武昌知县。查秉直,嘉靖年间刑部郎中。查秉彝,嘉靖戊戌(1538)进士,太常寺卿。查联芳,嘉靖年间合浦知县。查廷芳,万历年间南京光禄寺署丞。

清:查培继,顺治壬辰(1652)进士,浙江按察使。查嗣韩,字荆州,康熙戊辰(1688)进士。查异,字声山,康熙戊辰(1688)进士。查克建,字求雯,康熙丁丑(1697)进士,凤翔知县。查嗣珣,字东亭,康熙丁丑(1697)进士,吏部主事。查嗣琳,字德尹,康熙庚辰(1700)进士。查慎行,字悔余,康熙癸未(1703)进士。查云标,字学庵,康熙壬辰(1712)进士,礼部主事。查祥,字星南,康熙戊戌(1718)进士,翰林院编修。查克上,康熙年间内阁中书。查复,雍正年间内阁中书。查其昌,乾隆年间内阁中书。查虞昌,字凤喈,乾隆甲戌(1754)进士,户部主事。查荫元,字履祥,光绪庚辰(1880)进士,嵊县知县。查琜珖,光绪年间光禄寺署正,朝议大夫。查世杰,赣州知府,朝议大夫。查世茂,朝议大夫,赣州知府。查有震,光禄寺少卿,奉政大夫。查有济,奉直大夫。查有成,奉政大夫。查有漳,奉政大夫。查有槐,奉政大夫。查仁淦,奉政大夫。查仁盛,奉直大夫。查仁坊,广东候补县丞,知县。查仁域,奉政大夫。查仁基,儒林郎。查洛州,奉直大夫。

据初步统计,明以来,凤山村查氏文人学士著作有21部29卷传世。

明:查湖,字北屏,有《耄龄示后》《贤亲堂贻训》。
清:查嗣苌,字右宏,号东山,著《行余集》《百梅一韵诗》《蒙童必读》。查光怀,字惟道,著《道迩篇》《宋孔约言》《完白斋诗话》。查三明,字德上,号拙拙夫,著《拙拙夫集》。查潜,字渊若,著《曙闻集》。查思滉,字我涵,著《棘忧草》《清凉散》《病后狂言》3卷、《思滉文集》6卷。查涛,一名树清,字克臣,著《讲褥轩文稿》4卷。查庆曾,字青山,著《锄经堂文稿》《镜珊诗草》《砭已明言》。查人纲,字植卿,号兰谷,著《翔凤山馆诗文稿》《历代史选》《历朝诗别裁选本》。还有查雅圭,谱名美珂,字柴圭,善书画,尤工篆刻,其二子忠厚、忠尧皆有父风。

明代中叶以来,随着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剧增,地处婺源北部的凤山,山多地少人稠,为寻求生计,成批的凤山人被迫背井离乡,远赴全国各地经商谋生。凤山的商人在全国各地有一套行商行话,别人听不懂,对乡音奉为知己。“无徽不成镇,无婺不成帮”的谚语,充分反映了凤山商人实力雄厚。经商使得凤山渐渐摆脱了封闭和落后状况,商人对凤山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名望的凤山商人主要有:查学曦,字心瞻,号微明,清中叶弃举子业,往京口助祖经商。查延镇,字公逊,康熙年间业盐浙江。查焕炎,字烈斋,清中后期佐父经商于江浙黔楚间,积赀愈隆,助军需,济穷困千百不吝。

凤山村具有徽州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一年之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要举行包括祭祖、祭神、祭天地,唱戏、同年会等全村性祭祀和娱乐活动。中秋节和春节时舞板龙灯、禾杆灯,是村民庆祝节日的特色娱乐活动之一。凤山的灯彩家家自制,舞时合龙,全长100~200多米。灯彩龙头,无论制作之繁复,还是舞动之花式,均为婺源所独有。且在夜间表演,锣鼓、唢呐相伴而行,家家鞭炮迎送,宏伟壮观。

逢年过节,凤山的村民们还会做清明果、糯米子(蛋)糕、甑糕等风味小吃。饮食上有一套极具乡土风味的蒸菜、糊菜菜肴。凤山话为婺源正北乡话,属古吴语系,保存了大量古音的平、上、去、入声,对分辨古代诗歌的韵律极方便。古诗分不清平仄时,用凤山话一念,凡是发音短促的字,必定仄音无疑。如毛泽东的《长征》七律诗,依次押韵为:难、闲、丸、寒、颜。若用现代普通话读,难、丸、寒押an韵,而闲、颜押ian韵;若用凤山话读起来,五韵一致。

凤山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宗族发展历史的传说故事,现据老人们的讲述记录整理如下十则:

1、龙凤呈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的故乡就在凤凰山下的岚山路村。现在村里还居住着吕、李、何三姓的后代。历史上在河上游建有一座“仙姑桥”,桥上神龛里奉着一尊手拿笊篱的何仙姑雕像。

又传说:黄喜坑有一条仙人路,这条路就在黄喜坑岭脚底的梅光亭背,它是一条排列整齐的仅一指宽的花岗岩石级,从路边一直向上伸展,弯弯曲曲,足有两米来长,进入石洞后便隐匿不见了。三仙们便是从这里上天朝拜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然后又带旨下凡,为民求福的。后来因为他们私带了黄喜坑储秀庵中一和尚上天,触犯了天规,玉皇大帝下令封闭了这条仙人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水河在查村前面的报德桥下,有一个龙岩潭,龙岩潭里有一个龙洞,龙洞里住着一青龙。龙洞里的水四季清澈透底龙洞蟠青”便是凤山八景之一。传说龙洞直通高湖山,只要在高湖山井泉里撒一把谷壳,数日后便漂到龙岩潭。又传说报德桥头有一块古石,上面刻有许多古文字,如果谁能认得这些字,龙岩潭上就会飘起金水桶银担钩来。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谁能认得这些字,由于年深月久,自然风化,现在这些字更加模糊不清了,成了永远的秘密。

明朝万历年间,凤山人又在龙岩潭下游河边造了一座七层塔,取名“龙天宝塔”,与凤凰山遥遥相对,与凤山村合为龙凤呈祥之吉像。

2、十三门

十三世查经,子安富、安世、安鼎、安国、安礼、安宅,史称“六安”。后因安富、安国数传而止,故举堂兄弟安宪、安详补之,仍称“六安”。
查经六十八岁寿终,迁葬之日,送枢者多到千人。墓葬埋在泥蛇田间的龙骨山上,今乘车所见公路下三个荒石堆便是。因为此地全是龙骨石,金井难以挖深、挖平。故用了十三块石头将灵柩垫平,四周砌石填土,此葬法俗称浮堆。

后来,经数百年繁衍分支,凤山查氏发展为十三门派系,即沱口、北门、里门、西门、宁可榨、坞头、漆屋、七房、八房、大门、平坦、三房、四房等。

3、百万富翁

清康熙年间,凤山出了三个百万公:查村、九家、花厅。九家(麻榨派)百万出资建宗祠(上祠堂),用以祭祀始祖文徵公。翕州太守题名为“孝义祠”。当时,八房花厅百万请求共同出资参与建祠,但九家不予采纳。花厅百万为争回面子,决定独资建造下祠堂,以祭祀三七八房、漆屋、坞头各派始祖廷椿公、伯东公,取名为“文德祠”。

4、元宵迎灯

春节期间,凤山有三项民俗活动“接傩神,祠堂吃酒,迎龙灯”。宋朝末年,安世后裔以谟从东村迁西村,安鼎后裔廷竹从东村迁山坑里,廷椿迁孝悌里。廷椿后来发展为三、七、八房和坞头、漆屋各派。但始终承认山坑里是老祖宗、老祖居。所以,各项民俗活动山坑里都优先。山坑里初一朝首先接傩神,外门(廷椿以下各支派)应首先到山坑里祠堂拜祖宗、吃酒;元宵迎灯,外门须让山坑里先行。

有一年,外门的灯已到花桥头,里门的灯还未出水口庙,外门的灯等不得就先走了,结果为此打了一场架,里门人将外门灯打翻,人打伤。最后由西门头人出面调和,山坑里的灯提前到正月十三迎,以免同日相撞。西门头人还自己拿钱以里门人名义赔偿外门人的损失。外门人骂里门人是苗里蛆,里门人骂外门的苗子苗孙,大蛆小蛆,直到解放才休止。

5、西门继祧

西门、麻榨是安世之后。安世有三子以谟、九万、以中。其中九万之子伯贵迁黟县珠岭下,以中幼殇,以谟子伯恭无传,继安鼎孙华叔三子与瑛为嗣。所以西门、麻榨亦是安鼎之后。

西门传到三十余世,有个老四家。除老大在家侍奉父母外,其余都在外经商,外有店,家有田,生活红火。有一年,父母双亡,在家的老大请风水先生看地,在东坑坞找到一块坟山。但风水先生说:“此地虽好,唯独对老大不利”。老大写信与兄弟商量,兄弟难以答复。后来老大决定牺牲自己,将父母埋葬于此。但他向兄弟们提出,今后若我真的绝后,你们要将子女继承给我。兄弟们满口答应。几年后,老大真的后继无人,兄弟们也不失信,自愿将子女承继老兄名下。但奇怪的是承继一个殇一个,后来兄弟们只剩下一个子女了,就再也不敢承继了。这时老大有一个后妻,带来一个义女汪氏(16岁)又从沱川继来一个余氏(20岁),两者相配成亲,生子娶媳,延续香火。

西门三十七世允滋之母詹氏年长百岁,在勤裕造百岁坊,在查村造百岁坟。允滋本人带头组织修谱造祠,光耀一时。

6、婆媳创业

宽仁公长房三十六世查济永,因年轻用心功读,不幸二十三岁病丧,膝下无子,又无住房。查济永遗孀汪氏与其孀居婆母余氏守闺,勤劳俭朴,努力拼搏,两代寡妇建得三间屋一幢,取名“懋德堂”。然后从休宁溪口继得洪德修次子应瑞为嗣,更名美顺,时年四岁。又从安头娶得程氏为媳,先后得六男二女,延续了查氏香火。

7、仲之兴衰

宽仁公长房三十六世济培,字仲之,出身贫寒,靠帮本村七房六家打油卖油为生,因勤劳、诚实、深受老板器重。后来自己积了点钱,学来了技术,就自己开油坊,生意红火,越做越大,开了油坊又开茶行。先后建了勤裕新屋,花钱买了一个“大夫第”,并与西门允滋等共同组织扩建孝义祠,亲自设计图纸。孝义祠面对勤裕不利,仲之为全族复兴,不顾个人和小家族得失,坚持到底。当时也采取了三种弥补办法:1、将宗祠前进降低三尺;2、大门开在右侧,不开当面门;3、在勤裕村头种竹遮掩。尽管如此,自此勤裕村仍受影响,目前仲之所建房屋已倒,后裔先后外迁,可慰的是他的子孙在景德镇仍兴旺发达。

8、文宦之家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不太平,到处骚扰百姓。有一次,太平军的散兵游勇途经凤山,村人查仁声胸前挂着包袱,脊背背着年老脚小的后母胡氏,向深山逃逸。不巧,路上遇到一兵,抢走了仁声胸前的包袱,并向仁声背上的胡氏砍了一刀,顿时血流如注。查仁声放下后母,双膝跑地求饶:“老爷,请杀了我,放过我母亲吧!”这位兵老爷见有如此孝子,感动地说:“好吧,有你这样的孝子,我不杀你们,你们跑吧。”连抢走的包袱也还了他们。

查仁声如此孝道,赢得后裔人兴财旺。或从文,或从武,或经商,或从政,红极一时,至今不衰。在民国前后百余年中,他们先后在大中小学任教者有十人,县志称其为“教育世家”,从政的地方官有十余人,又可称“文宦之家”。

9、答对

凤山是书乡,自古以来办校风气盛行。礼堂、庙宇都是学校,还有前山书堂,启承书院,活源书屋等私塾私学。“西村夜读”便是凤山八景之一。

一天早晨,村里有户人家出殡化灵,正在早读的学生们趁先生倒尿壶之机,纷纷跑去看热闹。先生为此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于是,召回学生,手舞戒尺,向学生发了一通火,并宣布一条处罚规定:我出一对子,如对不上,每人十板屁股。先生的对子上联是“蔑缚纸糊,遮不得风,避不得雨,鬼要。”(指纸糊的灵屋)。有一个学生见到先生的尿壶,便灵机一动,答出下联:“泥做火烧,装不得油,打不得酒,卵用。”先生听后无话可说,免去了学生一顿皮肉之苦,此生后来考取了进士,当了县官。

10、百岁太教子

清末民初,凤山村出了一位百岁老婆婆,村人叫她“百岁太”。百岁太独生子外出经商生意不景气,回家过年都是以石头充当银子,裹在包袱里。百岁太打开钱袋发现石头,不露声色,反而向邻里夸耀儿子经营有方,生意红火。于是,邻里纷纷入会,将钱交与她儿子经营牟利。以此,百岁太独生子振作起来,结果,在景德镇的生意从此顺利起来,成为查氏首富,以后还官运亨通,当上了婺源北三区区长。

作者 王若林

一个大龄草根站长,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IT农民工,用互联网方式记录点滴生活,留住片刻的美好回忆! 版权申明:本站信息部份源于网络仅用于分享,不拥有所有权,不用于商业用途,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博主删除,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