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的一次田野调查发现婺源北乡段莘官坑田间地头一株茶树,其叶葱郁茂盛,其根因土壤塌方而裸露。其树冠高不过2尺,而基部围径却有1尺有余。经验判断其树龄少则百年以上。婺源是千年茶乡,古茶树虽多却难见到,大概是因为古树树冠经“标准化”改造而矮化,其根深埋于土而不易发现。这恰如浩瀚如烟的婺源茶史,根深叶茂却为知者不多。

茶经

茶,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最具有文化气息的农作物。茶,源于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唐·陆羽《茶经》),上下五千年历史。陆羽应该是读了《神农本草经》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才有此一说。一般来说,秦汉以前的茶叶发展与传播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目前研究来看,普遍认为最早开发和利用茶始于中国西南巴蜀之地,明末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自秦以后,茶叶顺长江而下,历经百千年在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华南等地生根繁衍,至唐代成为“举国之饮”。这样的传播路径也从当前茶树遗传基因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印证。

婺源茶的发展演变当然服从于中国茶叶发展的大背景。婺源产茶始于何时?多数学者推测认为,应始于汉、晋时期,不晚于西晋南渡之时,其时婺源未建县,无史料印证。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建县,而有趣的是,在婺源建县仅二十年左右,陆羽在《茶经》成书,其八之出中列举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时,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这短短的七个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婺源产茶最早的文献。古人总是惜墨如金,不过这七字足以看出婺源茶在当时的地位,为歙州茶的杰出代表。想必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客居信州(上饶)时对歙州婺源做过一番考察,才会有如此评判。

婺源茶叶的发展

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茶叶生产和贸易空前繁荣。比陆羽稍晚的大诗人白居易,遭贬江州(九江)司马,在其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感慨,正是当时茶叶贸易兴盛的写照。浮梁,唐时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婺源的西北面与其毗邻,仅一山之隔,且有歙州到饶州的古道(后称徽饶古道)相连。那时,婺源的茶叶大都运到浮梁,然后借昌江而入鄱湖进长江,再销往西北、华北等地。南唐都置制使刘律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有茶区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文中刘津己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并在此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当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至宋代,婺源茶不论是名气还是产量或是经济贡献均位于全国前列。《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说明婺源的谢源茶,宋代时就己列入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检阅《婺源县志》,宋初,全县茶叶课税五千一百四十贯五百文。宋代茶的税率很高。据资料记载,朝廷实行榷茶法时,“于京师入金银绵帛,实值钱五十千者给百贯实茶;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者,入现缗五十五千。”天圣元年(1023年)实行贴射法,则“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由此可知税率应在50%至55%之间,按此推算,婺源散茶总产当有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担。《新安广录》曾记载,由于婺源茶叶品质优异被直接征收入贡,因而得到蠲减茶税的优惠待遇。县志中就有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全县茶叶课税一千八百零七贯八百零九文的记录。可惜的是,这个优惠税额仅仅维持到南宋政权的垮台。

婺源茶叶发展历史

明清时期是婺源茶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时期,所产“四大名家”成为皇家贡品,婺源茶叶在明末清初,进入国际市场,蜚声海外。在清查慎行《海记》中,清初各省贡茶条目都有贡茶地和贡茶数的记录,其中以婺源为代表的徽州“一府六县”贡茶数为3000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蒋灿纂修的《婺源县志》“物产”中有了“茶”的载记。清乾隆年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远销欧美诸国,外销盛极一时。县志有“年产茶叶5万担,制成精茶10万箱”的记载,充分说明当时茶产业欣欣向荣的盛况。到清嘉庆时,婺源的岁行茶引达二万道,已占全徽州茶引总数的三分之一,一跃成为徽州最主要的产地。

同治、光绪年间,徽州茶叶总产已是明代的五倍,岁行茶引达十万道,其中婺源占有三万数千引之多。“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徽属茶务条陈》中载记:“徽属产茶,以婺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三万数千引”(按每引120斤计算,外销茶已达四万担左右。如果再加上内销和运往上海加工的茶叶,婺源年产毛茶当在五万担以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科调查,全县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六县之中,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朱美予《中国茶叶》)

这些数字的背后,蕴含着婺源茶叶种植、生产、贸易的空前发展,以及政治权力的无意识表达。倘若把婺源绿茶放在我国茶叶历史的变迁和徽州茶叶历史的背景中去考量(婺源自建县起隶属徽州——原歙州,在解放前一波三折划入江西。如今说起徽州,地理概念已经不存在,只是指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徽州了),婺源绿茶无疑是徽州茶叶的主角,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是时间留下的迷宫,有遗存,也有散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穿越千年的时光,人们只有在历史的关照中,才能读懂婺源——千年茶乡。

作者 王若林

一个大龄草根站长,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IT农民工,用互联网方式记录点滴生活,留住片刻的美好回忆! 版权申明:本站信息部份源于网络仅用于分享,不拥有所有权,不用于商业用途,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博主删除,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